然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是什么意思

精选更新时间:2022-10-29 20:04:41作者:爱立教育

然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是什么意思

“然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”的意思是:然而常常略微偏东,不全在正南方。

南:正南方。

这句话出自《方家以磁石》,是《梦溪笔谈》其中一篇。

到了宋代,指南针被广泛地运用于航海,成为辨识方向的主要仪器。 沈括发现,用天然磁石磨铁针,能使铁针磁化。这一发现,不仅在我国,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。发现了磁针偏差现象,即现代科技术语所谓的磁偏角。指出磁针“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”。沈括之所以能断言磁针偏差,是因为当时已经精确测量出地球子午线的方位,并使用了灵敏度很高的指南针来测量的结果。这一发现,比欧洲哥伦布于1492年远渡大西洋时才观测到磁偏角现象,早四百多年。

验证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法:水浮法、指甲旋定法、碗唇旋定法、缕悬法。通过分析比较,确认缕悬法为最好。现代一些指南仪器采用的悬挂式磁针,就是沿用了这一方法。
 

原文:

方家,以磁石磨针锋,则能指南;然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。水浮多荡摇。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,运转尤速,但坚滑易坠,不若缕悬为最善。其法:取新纩中独茧缕,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,无风处悬之,则针常指南。其中有磨而指北者。予家指南、北者皆有之。磁石之指南, 犹柏之指西,莫可原其理。


译文:

行家用磁石磨针尖,针尖就能指南,然而常常略微偏东,不全在正南方,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。在指甲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,运转的速度很快,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,不过(在这几种方法中)以悬挂为最好的。

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,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,把丝黏连在针腰上,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,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。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。我家的指南针指南、指北的都有。磁石指向南方,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(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朝西的)一样,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。


词句注释:

1、方家:有特别技能的人。

2、全南:指向正南方。南,名词做动词,指向南方。

3、水浮:磁针穿过草灯浮在水面。

4、指爪:指甲。

5、碗唇:碗口。

6、缕悬:用线悬挂。

7、纩:新蚕丝。

8、独茧缕:单根蚕丝。

9、芥子:芥菜的种子。这里是说明芥菜子那么大小的蜡粘在针腰上。

10、缀:连紧,粘上去。

11、原:推原,探究事物的根源。


《梦溪笔谈》:

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。大约成书于1086年-1093年,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。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,已有多种外语译本。内容涉及天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,其价值非凡。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,总结了中国古代、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。社会历史方面,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,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、典制礼仪的演变,旧赋役制度的弊害,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。

作者简介:

沈括(1031—1095),字存中,浙江钱塘(今杭州市)人。北宋天圣九年,出[2] 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,家境并不富裕,沈括常自谓“出自寒门”。母徐氏,是苏州吴县人,知书达礼,谙通文墨;父沈周,为官清正,不主张严刑苛法,到泉州任职时,沈括随往。

沈括的一生,可以概括为从政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,兹举其要点:公元1070(熙宁三年),参加了王安石变法,并且是改革派的中坚人物;公元1075(熙宁八年),出使辽国,“正驳斥辽国无理争地要求,维护了宋室主权;继而镇守延州(今陕西延安),加强武备,设防边睡,有效地抵御西夏。沈括一向重视兴修水利、监制兵器、管理财政等,希望促进国家强盛。沈括在从政的同时,一生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明的记载。所进行的科研,堪称广博,诸如观测天象,绘制浑仪景表,补修《奉元历》;在数学方面,创立“隙积术”和“会圆术”;在物理学方面,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,早于欧洲400多年,对共振规律也有研究;在地质学方面,从岩石生物遗迹中推论出冲积平原的形成,提出石油的命名。此外,钻研药用植物与医术。沈括平生著述颇多,著名的.传世之作有《梦溪笔谈》、《长兴集》、《苏沈良方》等。在《资治通鉴长编》中,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写的《乙卯入国奏请》、《入国别录》等资政史料。

公元1082(元丰五年),因徐禧失陷永乐城,沈括连累受贬,居润州,筑梦溪园(今镇江东郊),潜心著述,至绍圣元年复官爵,公元1095辞世,终年65岁。